来自 国际 2021-01-18 17:55 的文章

从牛粪成灾到点粪成金,云南苍山洱海间的绿色探索

  (原标题:从牛粪成灾到点粪成金,云南苍山洱海间的绿色探索)

  昆明8月15日电题(记者王长山、庞明广、丁怡全、杨牧源)乱放成堆、臭气熏天、脏水横流……几年前,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十多万头奶牛每天产生的粪便颇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头疼。

  如今,洱海流域内已形成一套从养殖场到牛粪收集站、牛粪加工厂再到田间地头的牛粪处理机制。牛粪被加工成有机肥,成为村民眼中的“黄金”。

  曾经的“粪灾”得到解决,苍山洱海间“点粪成金”的做法折射出当地绿色发展的蜕变。

收集站里存放着成吨的牛粪。记者 庞明广 2 月 21日 摄

  牛粪成灾,烦恼不断

  每天早晨五点半左右,云南省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河东二组的白族村民段立森就起床。简单洗漱后,他一头扎进牛棚,开始清理23头奶牛一夜排泄的粪便。1个多小时后,粪便堆满院落中的收集池,足足有300公斤。

  洱海位于大理中部地区,湖面面积25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左右,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和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洱海流域污染负荷也快速增加,“大水大肥”的农业生产模式沉淀的大量氮磷难消除,成为最大的污染源。1996年和2003年,洱海曾两次大面积暴发蓝藻。特别是2003年7月至9月,洱海湖水透明度不足1米,降至历史最低,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地表水IV类。

  洱海流域奶牛养殖历史上百年,目前洱海流域村民养殖奶牛10万头左右。专家估算,奶牛、猪等家畜以及鸡鸭等家禽每年产生粪便约250万吨,除还田、自然风干外,大部分都无法处理,成为洱海面源污染中占比较大的一项来源。

  洱海流域养殖奶牛众多,牛粪等禽畜粪便在洱海面源污染中占比较大的问题一直令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忧虑:大量的牛粪堆在入湖的河道边上、路边、田边、房屋前、田地里,一下雨便冲刷入河入湖,令人十分头疼。

  “2009年前后,畜禽粪便、农田径流和生活污水三大块面源污染占洱海入湖污染总负荷的70%以上。”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王欣泽介绍,畜禽粪便污染在洱海的三大面源污染中占到四成,而牛粪又是其中的大头。

  “点粪成金”,牛粪成宝

  河尾村位于弥苴河畔,河两岸是清一色白族民居,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行的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段立森今年44岁,自家小院位于河东岸,整个院落分为内院和外院,一家六口人住在内院,而23头奶牛圈养在外院,正中是个堆粪池。

  这一池牛粪的味道很不好闻,如今却是段立森眼中能换钱的“宝贝”。

  粪便装进7个塑料桶,搬上农用三轮车,沿着河边村路,一路驶往约2公里外的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关牛粪收集站。

农民把清扫的牛粪运送到牛粪收集站。记者 庞明广 2 月 21日 摄

  收购站里已排起了长队。自2012年上关牛粪收集站建成以来,每天来卖牛粪成了段立森和周边奶农们的新“工作”。

  “每吨能卖80元钱。”段立森说,“一年下来,我家卖牛奶可挣10多万元,光卖牛粪也能挣3万多元。”

  “2012年以前,牛粪处理可是难题。院子里臭烘烘的,村子里、河岸边、房屋前,只要是空地,都堆着牛粪。”段立森说,到了下雨天,粪水流得到处都是,“很多就流进了弥苴河,又顺河流入洱海。”

  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段立森等村民卖到收集站的牛粪最后去哪了?这是个点粪成“金”的故事,也是个变废为宝的机制。

工人在车间内处理牛粪。记者 庞明广 2 月 21日 摄

  来自大理巍山县大山里的钟顺和大学毕业后当过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办过企业、开过土特产专卖店,打拼中沉沉浮浮,但有个习惯一直坚持着:到洱海边走走,看看洱海。洱海情结一直深入他的骨髓——一湖清水可不能被污染了。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条生态有机肥生产线2012年投产,在做了10多年化肥生意后,公司董事长钟顺和决定要生产生态有机肥。据介绍,去年公司分布在大理市和洱源县的16座畜禽粪便收集站共收集牛粪约18万吨,极大地解决了过去牛粪乱堆乱放的问题。

  段立森等人送牛粪的上关牛粪收集站就是其中的一座。据收集站负责人介绍,这个站辐射周围700多户养牛户,每天可收集牛粪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