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03-25 09:03 的文章

记者手记:光的温度

  乌鲁木齐2月20日电题:记者手记:光的温度

  记者贺占军、顾煜

  夜色与光的“约会”,总能带来但愿与安定。寒夜活动的警灯、车间不熄的厂灯、都市飞跃的“路灯”、深夜暖和的心灯……这些灯发出的每一道光看似微弱,却汇聚成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人们前行。

  连日来,记者夜访乌鲁木齐,体验疫情防控下的另一种“逆行”,倾听“守夜人”的故事,感觉“掌灯人”的温度。

  活动的警灯

记者手记:光的温度

  警车带路,将入城的车辆指引到差异的区县接送点(2月15日摄)。记者 丁磊 摄

  晚9时,-8℃。

  早春的边疆之夜,这个温度本不算冷。但乌鲁木齐乌拉泊查抄站地处风口,有了风,就会以为砭骨。

  “我们常年在此值守,已经习惯了风的味道。”没跟记者聊上几句,看到几辆轿车即将驶入查抄站,朱江和战友们匆匆迎上去,测体温、看证件,相识行者从何而来、欲往何地……

  乌拉泊查抄站是疆外省份和东疆、南疆车辆进入乌鲁木齐市区,或经乌鲁木齐前往北疆的必经之地。新冠肺炎疫情产生后,由交通、公安、医务等部分构成的疫情防控组,全天候对过往车辆和人员举办防疫查抄、阶梯指引、通行保障等。

  来自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的民警朱江是个中一员。他的任务之一是用警车带路,将入城的车辆指引到差异的区县接送点。

  “走!我带你们回家!”与搭客交换时,朱江和战友们温馨的问候,打动了不少夜行者。“你能想象在严寒的黑夜远程跋涉几百公里,溘然看到闪烁警灯的感受吗?”在朱江和战友们的眼里,夜晚的警灯如同大海中的灯塔,能给人带来但愿与安定,“全国人民都在尽力,我们更要站好岗。”

  言谈间,有七八辆车磨练完毕,朱江又要出发了。

  于是,闪烁的警灯和紧随其后的点点车灯,串成茫茫夜色中一道活动的风光。

  不熄的厂灯

记者手记:光的温度

  在新疆乐贝尔商业有限公司,工人在赶制防护服(2月14日摄)。记者 丁磊 摄

  晚10时,万家灯火。

  卸货、搬运、消毒、裁剪、缝纫、建造、打包……新疆乐贝尔商业有限公司的出产车间灯火通明,40多名员工和志愿者各司其职,一切有条不紊。

  这里出产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正绵绵不断送往抗疫一线。“大年三十开始,我们就加班加点开始出产。”缝纫工人王桂芬调解了一下身旁略微刺目标灯光,发烫的灯胆下,她手中的布料在针线的光影中快速酿成一个个口罩。

  除了用饭,天天从早晨9点到越日破晓2点,王桂芬和同事们手中的针线一直停不下来。与工人们一同奋战在出产一线的尚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年数最小的郑婧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一名学生,她天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站着事情,手指早已被铰剪磨出了茧子,“站着效率更高,这点苦不算什么。”

  为保障企业正常出产运行,内地当局先后拨付650万元用于企业订购原质料和设备,并派干部到企业处事。固然疲劳,但公司董事长张洁的脸上写满了责任:“我们出产得越多,一耳目员就越安详。”

  飞跃的“路灯”

记者手记:光的温度

  中国邮政乌鲁木齐经济技能开拓区(头屯河区)惠山巷营业部揽投员在小区门口期待住民取货(2月16日摄)。记者 丁磊 摄

  晚11时,夜色渺茫。

  “您好,贫苦来门口取您的菜。”揽投员高国庆手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在小区门口期待点单的住民前来取菜。疫情防控期间,这已成为他每晚的常态。

  “天天下午开始配送,一般晚上11点多才气送完。”高国庆说,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以来,中国邮政团体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分公司47个揽投部、投递班扩大处事内容,340余名揽投员除了保障正常的邮件投递事情外,还要为市民提供蔬菜水果、日用百货、书籍、药品以及孕婴童用品的配送处事,担保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市民日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