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展览好欠好 观众“心情”说了算
南京5月18日电(记者蒋芳)“观众到南博来,对我们的展览、处事满不满足,从心情上就能看出来。”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
连年来,南博通过对观展人数、停留时间、出口满足度等指标举办系统评估,倒逼策展和处事程度晋升,让更多观众爱上博物馆。
“满不满足,心情上能看出来。”去年11月底,南京博物院推出重磅展览“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再起三杰”展,吸引了浩瀚观众。鲜为人知的是,其时展厅里专门配置了一组摄像头,捕获观众在展品眼前的心情,以此评估观众的满足度。
“察言观色”的背后,是南京博物院对晋升公家满足度的追求。为了评判毕竟什么才是能冲动观众的好故事,南京博物院拟定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尺度——不只对每个展览举办投入产出比的评估,还通过观众停留时间、笑脸数量等本性化参数,考查一个展览是否真正受青睐。
据统计,2018年,南博旅行人次达360余万,每个观众的平均停留时间长达3小时50分钟,个中近七成是16-30岁的年青人。
在龚良看来,中国的博物馆报告文物故事已经走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做好文物的陈列,并通过展览与讲授尽大概地交接其汗青信息;第二个阶段是深入挖掘文物内在,并辅以得当的展陈手段,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三个阶段则是透过物与物、物与人、物与地区的干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和文明的故事。
譬喻,《在此》是用反应琴棋书画等九种糊口方法的文物,揭示中国古代糊口美学。《和·合》则是用250件文物,揭示天人合一、阴阳相和、和和美美的调和之道。
“已往,旅行者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你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我但愿此后有更多的观众想要相识,你这是在讲一个什么故事?想要转达什么样的理念?”龚良说,本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将来”,就是在要求本日的博物馆人,要善于思考如何操作有限的物品,罗致汗青的精华,创新理念,讲好本日的故事,缔造来日诰日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