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1-05-21 09:17 的文章

南京以“穿越”时间的“合影”怀念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中新网南京5月18日电 (记者 朱晓颖)18日,3位南京汗青学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奋斗遇难同胞眷念馆,在张纯如当年的留影配景下,与“数字张纯如”一同“合影”。

展出中的张纯如生前穿过的打扮。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生前穿过的打扮。 朱晓颖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大难:被遗忘的大奋斗》”展览在眷念馆开展。张纯如的童年家庭照,在美国高校得到的奖章、穿着过的学位帽,在南京利用的电脑键盘、鼠标,以及成婚婚纱、演讲时穿的军服等,串联还原出她短暂而光辉灿烂的一生。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中新网记者看到,数字影像中的张纯如明眸皓齿、风华正茂。“她”穿戴蓝衣白裤,依然是当年到访眷念馆、采访南京大奋斗幸存者的一身装扮。时隔20多年,当年陪同张纯如在南京采访南京大奋斗幸存者的几位学者,大多已是鹤发老人。典礼中,他们渐渐走向“张纯如”,与她“同框”。南京以这样“穿越时间”的“合影”及展览等方法,吊唁张纯如。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1968年生于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她在1997年出书的英文著作《南京大难:被遗忘的大奋斗》形貌了日军在南京强奸、凌虐、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成为脱销书籍。她的书籍,让西方世界相识到南京大奋斗的汗青真相。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1995年,为汇集写作南京大奋斗英文书籍的史料,张纯如通过美国和中国粹者的联结来到南京。因为人生地不熟,在南京学者的辅佐下,她花了1个月的时间寻访南京大奋斗遗址、走访南京大奋斗幸存者。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传闻有位密斯要用英文来写南京大奋斗(题材),我到南京大学西苑宾馆(张纯如过夜地)见到了她。其时有些受惊,她很是年青。”陪同张纯如在南京寻访南京大奋斗幸存者、时任眷念馆副馆长的段月萍向记者回想。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在南京利用过的物品。 朱晓颖 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汗青研究所原所长孙宅巍,是张纯如在南京采访期间的另一位陪同者。据他回想,张纯如固然年青,中文程度有限,但不辞劳怨。其时南京正值炎炎夏季,白日,她拿着DV等器材记录资料,每采访一个幸存者就要花上半天时间。晚上回到宾馆,她在电脑上用英文记录下白日采访的内容,打字速度很快。半途,张纯如甚至因太过劳顿发热,但又不愿去医院,退烧后继承采访。

展出中的张纯如生前穿过的打扮。 朱晓颖 摄

展出中的张纯如生前穿过的打扮。 朱晓颖 摄

  “采访南京大奋斗幸存者时,张纯如的话不多。她宁静地凝听,很少去打断他们的自述。幸存者们的遭遇让她感想沉痛。采访竣事时,她经常给幸存者奉上一些慰问金。”段月萍说。

  2004年,张纯如因抑郁饮弹自戕,年仅36岁,令人扼腕吝惜。从此,眷念馆内立起了一尊张纯如铜像,以眷念追思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