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跟着共产党,一天比一天好”
内容概要:初春时节,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探访旧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巍巍大别山,悠悠淮河水。
初春时节,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探访旧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苍松翠柏间,青砖黑瓦、绿苔斑驳的何氏祠古朴而厚重。屋檐下,“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匾额熠熠生辉。
何氏祠东侧,有一棵历经岁月风霜的古银杏树,粗壮的树干需要3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气合抱。内地村民亲切地将这棵古银杏树称作“赤军树”。
古树无言,见证汗青。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紧张开会抉择:红二十五军主力计谋转移,成立新的按照地。5天后,队伍在这棵陈腐的银杏树下集结出发。
就是这样一支与党中央失去接洽、势单力薄、孤军奋战的队伍,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不只成为第一支达到陕北的赤军,还乐成建设了鄂豫陕按照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眷念馆讲授员李艳琴说,达到陕北时,红二十五军从出发时不敷3000人扩充至3400余人,还在鄂豫陕按照地留下2000多人的革命火种。
置身何家冲,眼光穿过层峦叠嶂的大别山,我们的思绪也在汗青和现实中涟漪。
是什么气力,让这支步队在极其坚苦条件下前行万里不迷航?
“共产党员跟我来!”血战独树镇,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冲锋在前,带领队伍同百姓党部队殊死血战。此役,红二十五军数百名战士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1935年冬,党中央和中央赤军达到陕北,队伍缺衣少粮。毛泽东亲自给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写了张借单,但愿他能借2500块大洋,办理中央赤军穿衣用饭问题。
此时的红二十五军,只剩下7000块大洋。徐海东只给本身队伍留下2000块大洋,其余全给中央赤军送去。
“信仰的引领,让一切艰险皆成淬炼,一切患难皆成铸造。”何家冲学院执行副院长李永强说,正是有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对共产主义的刚强跟随,红二十五军才气战胜一切艰巨险阻,缔造人间古迹。
是什么气力,让这支看似弱小的步队越来越壮大?
“青树叶,秋来黄,叶落林疏无处藏;咱住黎民茅草房,亲热共一堂……”眷念馆播放的这曲《赤军谣》中,蕴含着谜底。
“当时敌军占据的是大片地皮,而赤军占据的是民气。”信阳军分区政治事情处主任洪坤星动情地说,地皮革命战争时期,罗山有10万人介入革命,3.6万多工钱革命献出了生命。每到一地,赤军打土豪、分境界,与劳苦公共心心相印。
在何家冲,传播着“何大妈舍己救赤军”的故事。红二十五军出发后,有一次仇人进村,抓了一位在村里养病的赤军伤员。为救这名伤员,何大妈对仇人谎称这是本身儿子。仇人不信,她就用本身的眼睛作“包管”。暴虐的仇人用枪托捣瞎了何大妈的右眼,又在她的腿上捅了一刀。何大妈倒在血泊中,仍牢牢抱着本身的“儿子”。仇人最终相信了,这位赤军伤员躲过一劫。
“革命年月,群众中有许多‘何大妈’。”洪坤星说,掩护赤军的铜墙铁壁是存亡与共的民气民意。赤军长征的胜利,就是党的群众蹊径的胜利。
百年回眸,更能读懂汗青;岑岭遥看,才气辨清前路。
以前,何家冲村地皮贫瘠、交通未便,成长相对滞后。如今,这里户户住新房、组组通公路,赤色旅游项目红红火火,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瑰丽村子。
“随着共产党,一天比一天好……”古银杏树不远处,有一座名为“初心堂”的旅行见学场合,93岁的老支书王传伟常常在这里向旅客报告赤色故事。
“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岂论我们本身可否达到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旌旗必然能到达!”……这是当年赤军将士的初心,这也是本日宽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