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场上的婚礼》成长为红色经典“IP”的背后:历久弥新的“红色青春”和不朽爱情
2021年4月,粤剧《法场上的婚礼》(芳华版)上演,吸引不少青年观众。南边日报记者 刘力勤 摄
伫立在广州义士陵园里的“法场上的婚礼”雕像。南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本日的广州义士陵园,遍植松柏,宛如肃立的卫士;红花吐艳,象征义士的鲜血。在陵园内东湖中心,有一座黄瓦红柱的“血祭轩辕亭”,前来惦记、致敬先烈的游人络绎不停。这座眷念亭哀悼的工具,正是著名的“法场上的婚礼”中的两位主角——周文雍、陈铁军义士。
1927年,原本假扮伉俪投身地下事情的周文雍、陈铁军,在配合的糊口和斗争中萌发了真挚的情感,最后却因叛徒告发不幸被捕,受尽酷刑熬煎仍坚毅不屈。临刑前,他们在牢狱铁窗前留下独一一张合影。照片中的两人眼光刚强,神色从容。他们牺牲的这一天是1928年夏历元宵节,归天时两人年仅二十三、四岁。
这张照片在报纸上登载后,时任广东省委军委认真人的聂荣臻深为震撼,称之为“法场上的婚礼”。1980年,广东著名作家黄庆云出书了传记文学作品《法场上的婚礼》,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从此被不绝改编成广播剧、影视剧、舞剧、戏曲等各类文艺形式,成为家喻户晓、常演常新的赤色文艺题材。
正如北京语言大学传授阎纯德评价,《法场上的婚礼》之所以具有不凡的艺术传染力,因其取材于一个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满溢着谁人时代的精力,与整个大时代汇成了一部史诗。”
“闪烁着长久和炽热光线”的好书
周文雍和陈铁军的事迹,从其降生之初,就让所有同时代的工钱之动容。1920年出生于广州、在穗港两地渡过童年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也是个中之一。早在1956年,她就将这个产生在家园广州的故事写成了陈诉文学《不朽的芳华》,连忙受到读者接待。
周恩来总理曾说,“法场上的婚礼”是“人间最单纯最高贵的恋爱”,并号令文艺事情者环绕这一题材开展创作。对儿童文学情有独钟的黄庆云刻意另辟门路,为全国少年儿童读者书写一部人物传记,通过展示主人公精力生长的进程,引领小读者相识那一段峥嵘的革命岁月,感悟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抱负和高贵气节。
“汇集一个义士的一生,仿佛深入宝山,摸索明珠,然后用一条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创作附记中,黄庆云这样写道。为了让笔下的文字忠于史实,她数十次翻阅相关资料,多方采访、印证,进行座谈,从各个角度追寻周文雍和陈铁军这对义士的生平足迹。同时,她意识到:“传记文学毫不是纯客观的记叙,作为文学作品,一定要熔进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成立在对笔下人物的正确认识上的。”黄庆云认为,一部好的传记文学,该当兼具汗青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文学性,作者小我私家感情的倾注,想象力的公道发挥,比如将散落的珠子串联在一起的那根“红线”,是作品成败的要害地址。
1979年7月,传记文学《法场上的婚礼》创作完成,并于次年1月刊载于大型儿童文学丛刊《朝花》创刊号头条,那一期杂志足足有500多页之厚。不久后,黄庆云应邀将这部作品改编成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持续播出。举国上下,从富贵热闹的多半市,到荒僻荒芜的山区农村,听众们通过悠悠电波,听到了这个动听至深的故事。
1980年,人民文学出书社出书《法场上的婚礼》单行本;近30年后,上海人民美术出书社将其列为“少年励志版赤色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再次出书。
“真正的文学,假如不是从一个国度或民族的血乳融会的泥土里直接发展出来,它的生命力就不会持久。”主编这套系列丛书的出书人徐鲁这样评价,这是一本“闪烁着长久和炽热的光线的好书”,它促使我们回望那些曾经有过的崇高的生命、信仰和追求,去寻求和得到某些生命的真谛、创作的豪情,教会我们如何让小我私家眇小的生命在一种“大爱”和“大德”中得以升华。
经典艺术形象可以超过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