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9-28 09:04 的文章

三波两折!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决心打的战争

  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刻意打的战争——

  长考百日 三波两折

三波两折!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刻意打的战争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当局委员会第八次集会会议上颁发发言,谴责美国过问干与朝鲜内政的侵略行径。

  抗美援朝战争的前线司令员是彭德怀,最高统帅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尽量没怀孕处战争前线,而是运筹帷幄于中南海,所有干系全局性的重大决定都是由毛泽东最后拍板敲定的。

  对付一生交战的毛泽东来说,尽量他一直是从以弱胜强的对敌斗争中打过来的,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畏惧过任何仇人,可是在新中国创立后不久作出抗美援朝决定却是异常艰巨的。胡乔木在延安时期就接受毛泽东的秘书,他回想说:“我在毛主席身边事情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刻意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党筹备同百姓党彻底决裂。”为什么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难下刻意的两大决定之一呢?

  因为下这个刻意,牵涉方方面面,既有对国度安详和主权的诸多思量,又不能不受朝、苏、美等各类外部因素的制约。国际情况和朝鲜战争形势的不绝变革,使毛泽东不能不审时度势,随机调解兴兵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呈现了比1946年我们党筹备同百姓党彻底决裂更难决定的“长考百日、三波两折”。

  “长考百日”

  先说“长考百日”。在朝鲜战争发作后1950年7月7日连系国安剖析通过创立“连系国军”过问朝鲜战争之际,毛泽东就已高瞻远瞩,提出要守卫国防、组建东北边防军,并陈设边防军军力在鸭绿江边;8月上旬,朝鲜半岛南端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他警醒到美国扩大战争局限的大概性会增加,遂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会会议接头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后中国应该采纳的对策。他指出:假如美帝告捷,就会自得,就会威胁我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需辅佐,用志愿军的形式,机缘虽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筹备。越日,即指示边防军在月内作好一切筹备事情。他访问东北边防军认真人邓华时说:你们集结东北后的任务是守卫东北边防,但要筹备同美国人接触,要筹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8月大概没有作战任务,但应筹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务必于本月内完成一切筹备,待命出去作战。8月下旬,他给远在西安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发去一电:“德怀同志:为了应付时局,现须会合12个军以便灵活(已会合了4个军),但此事可于9月底再作抉择,当时请你来京面商。”9月中旬,美军7万余人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岸,朝鲜战局产生急剧变革。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连系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兵器遏制战斗”。

  从1950年10月2日到18日,党中央接连召开书记处扩大集会会议和政治局扩大集会会议,接头朝鲜战局和中国兴兵援朝问题。在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集会会议上,毛泽东听取从苏联返来的周恩来讲述与斯大林交涉环境和从东北边防返来的彭德怀讲述志愿军筹备入朝环境后,指出:此刻仇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仇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岂论有天大的坚苦,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打算渡江。集会会议抉择:志愿军按预定打算于19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毛泽东从1950年7月上旬提出筹备兴兵到10月中旬最后抉择入朝作战,经验了103天,故称“长考百日”。

  “三波两折”

  所谓“三波两折”,是产生在最后决定的1950年10月上半月。

  第一个妨害在10月2日至3日。毛泽东作为军事计谋家,对兴兵问题未雨绸缪,很早作了筹备,但何时兴兵,他有个底线:敌军是否越过三八线。“美帝国主义假如过问干与,不外三八线,我们不管,假如过三八线,我们必然已往打。”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后,斯大林来电但愿中国当即派出队伍到三八线,拯救朝鲜;深夜,金日成紧张约见我驻朝大使,向中国当局提出援兵入朝请求。越日,毛泽东曾抉择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门部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李承晚的部队作战,援助朝鲜,并拟写了致斯大林回电;同时为中央军委起草给邓华电,令边防军提前竣事筹备事情,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打算与新的仇人作战。但他没想到的是,此日下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集会会议接头朝鲜战局和中国兴兵援朝问题时,与会大都人不赞成兴兵,抉择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集会会议,再作接头。这样,会前拟写的给斯大林的回电没有发出。他听从会上大都人意见,将不兴兵抉择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这就是俄罗斯总统档案馆藏的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曾就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兴兵的劈头意见陈诉斯大林的10月3日电。此电内称:我们原先曾规划当仇人向三八线以北打击时,更换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辅佐朝鲜同志。可是,颠末慎重思量,我们此刻认为,这一流动会造成严重效果。“今朝最好照旧禁止一下,暂不兴兵,同时筹备气力,这样做在掌握与敌作战的机缘上会较量有利。”这就是“第一妨害”。